這兩本書完全沒有實際上的關連,會放一起寫感想,其來有自。
|
迷失在分析與理解裡的愛酒人有多少?盲測的目的被誤解成酒廠、產區、年份、品種等不帶有情感的名詞,或是色調、香氣強弱、酸度單寧酒體酒精等「測量數據」(很可能實驗室裡的機器與檢驗師給的答案還更正確),酒的本質反而被割裂四處破散一地;偉大的葡萄酒一定喝起來「很偉大」?某一款葡萄酒的表現是一種收歛性的集體創作而不是百家爭鳴?在喝某款酒時還把酒評家的評論或分數背誦一遍沾沾自喜(看看羅伯如何責罵克里斯吧)!能輕呷一口隨即報出年份產區品種酒廠的品酒者,是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還是只是善於利用各項線索找到答案的偵探? 在他的自白中,他說大家都可學習去理解與分析葡萄酒;事實上,各位透過大量的課程與品飲,想寫出專業的品酒筆記,或是初步判斷品種年份產區,並非極之艱難;只是筆記中的項目像是實驗室的紀錄,就像你可以去做個健康檢查得到厚厚一本報告,你卻不能說這本報告就是你自己。報告裡的文字是你的「測量資料」,不是你身為一個人的「本質」。品酒也是一樣,你說得出一切的「資訊」,不代表你敘述了「本質」。盲飲能辨別出酒的酒廠、產區、年份、品種等,當然是一項高超的能力,當然需要很多的努力,但若只為找到這些答案而已的話,這驚人的能力也只是「馬戲團裡的把戲」,因為不真心,因為不感動,因為太看重「答案」而忘了初衷,沒有領悟這杯酒想要訴說的故事,聽不見釀酒師的吶喊,也聞不到風土的低吟,徒留皮毛,買櫝還珠,豈是可惜二字而已。侍酒師競賽中的選手,個個非池中物,但在盲飲項目,能答對產區、年份、品種等並非尋常,選手們甚至更常錯得離譜,但他們能扳回一城的是他們對酒液韻味的聯想與感動,他們陳述杯中的風景,帶著旁人走入這杯酒的綺麗。沒有用心眼去「看」,又如何能描繪酒液的故事情境? 兩者的相同之處,就是要你知道:對核心的認知與掌握,才是真正的了解。知識的學習很重要,技能與手段很重要,對事物的敏感度很重要,我們都應該鍛錬自己的知識技能,要投入許多的練習和實戰,「內化」習得的能力,經營事業還是學習葡萄酒均是一樣。但離開了學校的我們,再沒有標準答案這種事,被馬上看見的「資訊」往往不是真實,我們都要學著習慣於渾沌不明,不能只是「看見」,而要學著「看透」,並且能忠於自己,不再像嬰孩一樣人云亦云,並且要學像稻盛先生追求真理看待世界的眼光,學習遠峰的自省自毀而蛻化再生的堅心。稻盛和夫的實學:經營與會計 作者:稻盛和夫 神之雫30 延伸閱讀:神之雫─飲酒的初衷
--Patrick-- |
《跟著食物去旅行》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