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奧地利葡萄酒 - 感受音樂與人文的優雅酒風
奧地利葡萄酒推廣協會所主辦的奧地利葡萄酒研習會,於3月11日假台北的西華飯店舉行,對台灣的葡萄酒愛好者來說,等於正式宣告了奧地利葡萄酒市場的來臨。
奧地利葡萄酒的歷史並不遜於其他歐陸釀酒大國,上溯至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已經相當的推廣普及,之後是基督教僧侶們的努力使得酒質大大提昇。1784年,約瑟夫二世頒布了一道豁免令,允許酒農們在家裡銷售當年釀成的新酒,因此葡萄酒的生產與品飲習慣大為繁茂昌盛,「新酒酒莊」如雨後春筍般遍布整個奧地利,延續至今。如今「新酒酒莊」不僅是奧地利人飲酒作樂的地方,而且還成為奧地利的旅客必訪行程。
奧地利的葡萄酒產區均位於國土東側,緯度約為47~48度之間,屬大陸性氣候。產酒區北端也是多瑙河的流域,有著悠久的人文音樂傳統。偏涼冷的生長條件使奧地利葡萄酒多半有著較清新的性質,並以白酒見長。奧地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機葡萄酒生產國,產量不大但品質控管嚴格。這個一直以音樂表達生活的國度在音樂中孕育葡萄酒,除了果味誘人,還有更多的人文風情,形成奧地利優雅浪漫的獨有風格,也廣受世界喜愛。
奧地利有著多變化的紅白葡萄品種,生產各種型態的酒款,在本次的推廣會中就品飲超過二十個釀酒葡萄品種,橫跨干型甜型與氣泡酒款,恰可說明奧地利葡萄酒的多樣性,以干型葡萄酒而言,奧地利葡萄酒與德國葡萄酒有許多相似的性質,葡萄酒生產及分級法規的基礎也大致相似,但甜型酒則亦受匈牙利影響,奧地利東部的布根蘭Burgenland,接壤匈牙利,是奧地利最佳的甜酒區。
(圖說: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白葡萄)
品飲奧地利葡萄酒,首先要了解她是一個偏冷涼的產區,酒質一般而言都較為清新優雅,白酒通常酒體輕盈至中等,有著更多的綠色青翠及礦物氣息;紅酒則果味飄逸,多有香料風味,多數酒款適合早飲,但並不乏陳年潛力。奧地利最著名的葡萄品種是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白葡萄,綠維特利納占有奧地利三分之一的栽培面積,通常釀製干型葡萄酒,常帶有青椒味和水果味,類型可從輕淡果香到馥郁濃厚,風格多變。葡萄酒名家Hugh Johnson、David Schildknecht和Jancis Robinson都一致認為綠維特利納的結構豐滿醇厚兼具酸度,同時香氣集中馥郁,有著高度的陳年潛力。其他的白葡萄尚有Muller-Thurgau、Chardonnay、Riesling和Sauvignon Blanc等眾多品種。
(左:聖羅蘭St. Laurent,右:茨威格Zweigelt葡萄)
在紅葡萄的部份,奧地利以茨威格Zweigelt、藍佛朗克Blaufrankisch及聖羅蘭St. Laurent聞名,其中茨威格既可以是適合即飲的輕盈酒款,也可以是適合陳年的濃郁葡萄酒。它在所有產區中都能良好生長,也能產出品質較高的果實,茨威格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前景的奧地利紅葡萄品種。這三個品種都有著新鮮漿果與辛香料的特色,同時各自又有花香等不同的特質展現,十分引人入勝。
奧地利人對本國的葡萄酒深深引以為傲,他們認為奧地利葡萄酒不僅是葡萄酒,也代表了奧地利的態度:追求正統、工藝優先、家族傳承、獨一個性與回歸自然,相較於大量生產的商業酒款,奧地利葡萄酒有著更多的個性與風貌,勢將在全球葡萄酒浪潮中角色日益重要。
目前分類:餐餘酒後 (5)
- Apr 15 Wed 2015 18:32
音樂與優雅酒風 奧地利葡萄酒
- Mar 09 Tue 2010 13:35
到Hotel Bar喝杯酒,如何?
餐餘酒後專欄─Roy 陳忠義
目前在台的國際酒店或本地所謂的5星級酒店內,都有各式餐廳,但有的未必有Hotel Bar,縱使Hotel有Bar,也常只是扮演Service Bar的功能,不像鄰近香港中環國際酒店Hotel Bar的盛況與專業。這兩家酒店的開幕是否為台北旅館業注入近十餘年,在紐約、倫敦都會酒店流行的Hotel Bar風格?讓台北的國際酒店多一些國際飲酒文化、讓餐飲風格活潑些?我個人深深期待。 我們可以這麼說:Baby Boomer(嬰兒潮)這一代及他們的長輩,酒店講求豪華、精緻、重視房間(Bed)的種種設備;但嬰兒潮父母所生的孩子X世代,Bar成為他們的社交與一種生活方式。或許不一定是「世代」衍化的產品,任何時代都存在著「代溝」,年紀始終是定位產品與市場區隔的必然因素,W hotel則抓住25歲至45歲的都會上班單身族群(未婚或單親),這也是市場區隔演變的產品。
|
- May 08 Thu 2008 10:38
我在紐約喜歡的咖啡廳與Bar
餐餘酒後專欄─Roy 陳忠義
|
- Apr 07 Mon 2008 14:13
卡斯楚與Cohiba雪茄
餐餘酒後專欄─Roy 陳忠義
二月下旬統治古巴將近半世紀的Fidel Castro Ruz卡斯楚宣佈不再過問政務,消息傳出,卡斯楚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喜歡雪茄的我,聽到這個消息,雖然理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道理,但仍有些感嘆:到頭來,任何人、強人、聖者、梟雄等等,最後還是得臣服於時間的洪流。 我的Humidor(雪茄盒)還有幾隻古巴雪茄,點燃一隻我最愛之一的Cohiba Robusto,倒一杯瓜地馬拉限量生產的Rum藍姆酒Zacapa Centenario,翻閱朋友剛從紐約帶給我的兩本雜誌:英國經濟學人周刊The Economit,封面是一隻快抽完的Cohiba,倒立在一個白色的煙灰缸;而美國紐約客周刊The New Yorker的封面是煙灰盤一隻快抽完的Torpedo雪茄(類似魚雷的尖頭),餘煙裊裊勾勒出一個卡斯楚臉部的輪廓。 圖片來源:英國經濟學人周刊The Economit (吸煙過量有害健康,本部落格及圓頂市集及作者本人均無販售雪茄,亦無在煙商任職。)
|
- Mar 27 Thu 2008 13:40
Taillevent台甕與Taiwan - 紀念Jean-Claude Vriant
餐餘酒後專欄 ~Roy 陳忠義
老饕對米其林三星級的廚師必不陌生,如Alain Ducasse、 Joêl Robuchon 、Nobu Matsuhisa等等,若想嚐一下他們的廚藝也未必飛到法國,在鄰近的香港、澳門、日本,都有以他們之名的餐廳-這是星級主廚的附加價值,摘星本身就有無比的號召力。 但巴黎的三星Taillevent是以餐廳的品牌打響知名度,餐廳所有人Jean-Claude Vriant於今年1月因為肺癌過世,享年71,以現代人來說,是早了一點,追思他的文章不斷出現在歐美各主要媒體,如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3月1日英國權威的財經報紙金融時報還提到他。 金融時報以egalitarian形容Taillevent,它以待客的殷勤周到又一視同仁的服務,得到世上其它餐廳擁有者的推崇與讚美,這段評語讓我想起與Jean-Claude Vriant的一小段際遇,由他掌局的這場活動絕對是一場高規格又體貼令人難忘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