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午宴─法國美食的故事 A Goose in Toulouse

作者:墨特.羅森布朗Mort Rosenblum

譯者:劉永毅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

出版年月: 2002年4月

提筆之前,看到新聞上法國的暴動已進入第十天,並且越演越烈。對照書中的敘述,突然對於法國的印象深刻了起來。

 

在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很難消化,字很多,同時作家秉持記者的身份,人物、軼事、生活等大量資訊交雜,看得快的話很快你就不知所云。如果你想打發時間,這本書並不適合,它反倒比較適合進階而有閒的讀者。

這本書,我看完後,腦中浮出的就是intel總裁所說的:「唯偏執狂得以倖存」。書中所有著墨的人物,個個都有怪脾氣又愛碎碎念,但他們也同時專精於某件法國美食的傳統事物:比如米其林三星的名廚(還有米其林公司的大頭目)、邊遠的老釀酒人及酒莊擁有者、老旅店的老板夫婦、被稱為「松露之王」的某位貌似阿拉斯加灰熊的男人、或者一位傳統的家庭主婦、或者一位修道士、或者一位「島主」。跟著文字,可以走進法國許多小角落,或者看見一個重要城市的某種曖昧模糊,不過角落雖小又曖昧、但卻饒有興味。機鋒百出的對話中,聞得到食物的傳統和香氣。這些可愛的主人翁們,毫不掩飾對「過去」法國美食光榮的緬懷,以及對現況的不滿與無奈:美國的速食被他們冠上一個語帶貶抑的綽號、新一代法國人對傳統美食的無知、歐盟法規對食物製作上的衝擊……作者冷靜紀錄人心不安造成的種種焦慮,傳統的崩解和國族認同的憂鬱。

偏執是壞是好,眾口鑠鑠,偏執是一種不體諒,是一種排斥,可偏執也是一種敬重、一種堅持,法國人在美食的偏執,使得傳奇可以歷久不衰、一顆生蠔、一枚松露,無不偏執以致。在我們《圓頂市集》的網站中也有介紹這些經典的食物,兩相對照,你可以看出法國人對於美食的偏執,以及知識之外的血肉根基,以及近於耽溺完美的投入。食物對他們而言,早已超越香味和口感,而是固執的基因樣板,是不可妥協的意識型態。

把視野拉得高一點,在這本書裡雖沒有對於法國這個國家有直接的討論,卻處處可見一種法國的性格,這種有點「病態」的性格,與美食交纏、與好酒互染。根據馬斯洛需求三角,溫飽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對法國人而言,因為對食物的要求是民族性格的遺傳,溫飽同時也成了自我實現的需求,無怪乎前法國總統密特朗曾經感嘆在這個乳酪種類比一年的日數還多的國家在治理上的困難,混亂的「需求」造就了這些「刁民」。

我看完書以後,鵝肝、生蠔、洛克福乳酪、松露、法國麵包,都好像從2D變成3D一樣,也欽佩這些「刁民」,沒有這些刁鑽的自我堅持,就沒有光彩奪目的法蘭西美食與傳統文化,如同作者的感嘆:所謂法國者,定義無他,唯美食而已。

Ps: 很巧的是,這本書是一位朋友的先生翻譯的,我先向圖書館借了這本書,閒聊之下赫然發現原來這本書是她先生翻的,世界太小了。

-Patrick--

 更多美食,盡在la march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marc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