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中譯的文字,有著特別的氣味,雖不是熟悉的字句表達,但對我而言,日文中譯的作品並非單單是翻譯而已,轉譯後的味道也是吸引我的一個因素,這是我買下這本書的理由之一。

那麼其他的理由呢?當然是因為食物!池波先生寫食物有著古老的味道,像是【ALWAYS幸福的三丁目】給我的忽遠忽近不真切的時代感,非常迷人。這本書是七零年代前段開始單篇刊登,連載一年半後結集出書,所以這不是一本新近食事的撰述,而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在那個百業勃發的時代,從戰後重行站起的日本正進入高速發展,同時許多過往留下的傳統美好事物也仍然是閃閃發亮的時代,池波先生紀錄了許多軼聞,我猜想在當時這樣的文字,在讀者心中留下的應該是食物紀述為多,但在三四十年後的現在,我是被那個寬廣的時代感和人情交融深深吸引。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感覺:書中許多食物存在於鄉野巷弄中,也有很多關於高級料理的部份,但不管是那一種,閱讀時都好像在博物館裡看展覽的氛圍。池波先生寫食物,沒有太多形容詞,但寫入了週圍的場景,有對話、有人物、有店家的擺設、有故事八卦、用餐前的沐浴更衣、榻榻米房間、昏黃的屋台燈光、吃到一半和別人打架。也因為他是武士小說的作者吧,池波先生在文章中不時發生行俠仗義的情節,武士的精神有時明顯有時隱隱,其實池波先生完全就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只是場景轉到現代。在武士池波先生筆下,食物變成串場的要角,像是時光膠囊裡珍而重之的寶貝,熠熠發光,照耀著活脫要跳出紙張的時代人物們;食物同時也是主角,洋溢著色香味,呼應池波先生的生活和那個錢不多卻很有幸福感的時代。

其實食桌情景千百種,都為了要讓你我更投入在生活的況味。 日本人對於食物當然是十分尊重的,尊重師傅也尊重傳統甚至於儀文。不是日本人,我對日式料理總有些戰兢距離,而池波先生優遊在傳統與個人喜好之間,食物除了原先的色香味還添上豪爽氣魄,這又是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好像看人跳芭蕾或是滑冰,姿影優美舉重若輕,我們都知道那個很難,所以就會更加妒羡。池波先生和他的眾友人,都是吃中好手,談食用食「風範」美妙,和餐具和職人的應對進退輕鬆得體,還有他信手拈來的料理發想,也許乍看荒謬卻不失節度,最是令我會心。

池波先生是劇作家也是小說家,寫作期間常常跟著劇團四處演出,他的作品多半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因此池波先生在書中常也提及這些歷史,也一併講到故事主人翁的飲食,劇團也演出同樣背景的舞台劇,也會帶到演員在台上用餐的演出,池波先生會細細解釋這些舖陳的緣由;或者池波先生為了自己的小說去各處取材順便吃到的名店美食,各個古都鄉里當然不乏精采的稗官野史,他以食肆為場景,用食物帶出如歌的體會,古今跳躍交匯成一幅幅暖烘烘的文字。如同書末解說的作者所言:多麼的豐足和溫暖啊。

人情味是池波先生文字中的溫度,食物一定由人手所做,我想這是池波先生癡癡迷戀的牽繫吧!用手一個個做出的,每個都是獨一的;而用餐的場景也是獨一的,時間會不同、身旁的人不同、季節與心情也不同,許多的唯一構築一個廣闊的空間,有著笑語和酒杯,平凡的食物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而時隔了近四十年的我,好像伸手就會被火鍋燙著、掀鼻就會被芥子嗆著、張口就會被七味粉辣著,彷彿聽到板前師傅的上菜吆喝和女侍的輕柔軟語、看到便當裡蒸騰的霧氣。在燒著煤炭的火車裡隨著池波先生走尋那些時間與距離都遙遠的地方,四季節令也配合得恰恰適當。合上書時我突發奇想:如果你想去完成這樣的紀食文字,那所有的人事物都一定會自動配合得合拍的,我是真的這樣想!

這本書台灣沒有人寫推薦印在裡頭,也沒有名人一字排開在書腰上,那麼就當我毛遂自薦,真的很好看,真的值得你至少去書店翻一翻。翻的時候,可別把口水滴在書上喔。

食桌情景
作者/池波正太郎 譯者/廖卿惠
二魚文化 文學花園系列052
2007/09初版



-
-Patrick

 

《跟著食物去旅行》電子報

 
 
la marche 圓頂市集
看故事 Story 找食材 Shop 找食譜 Cook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marc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